突破光模塊測試瓶頸:東莞皓天技術團隊的攻堅之路
近日,東莞皓天試驗設備有限公司傳來技術突破喜訊 —— 其研發團隊成功攻克光模塊環境模擬測試中快速溫變試驗箱的核心技術難題,為光通信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技術卡點:光模塊測試遭遇 "溫度難題"
隨著 5G 通信與數據中心建設的加速,光模塊作為信息傳輸的核心組件,對環境適應性測試提出嚴苛要求。其中,快速溫變試驗需在短時間內模擬 - 40℃至 125℃的惡劣溫差,精準檢測光模塊的性能穩定性。
"傳統設備的溫變速率和均勻性始終達不到測試標準。" 皓天技術部負責人坦言,現有試驗箱在快速降溫時易出現局部結霜,升溫階段又存在 3℃以上的溫差波動,直接影響測試數據的可靠性。
燈火通明:六十個日夜的技術攻堅
2024 年初,皓天組建專項攻堅小組,十余名工程師開啟 "711" 工作模式。每晚八點后的研發車間,總能看到團隊圍坐討論的身影。機械工程師李工回憶:"有次為優化風道設計,我們拿著 CAD 圖紙在試驗箱旁比劃到凌晨,突然想到用仿生學原理模擬蜂鳥翅膀的氣流擾動模式。"
這樣的頭腦風暴持續了兩個月。團隊繪制了 30 余版設計草圖,測試了 12 種不同材質的保溫層,最終在控溫算法上取得突破 —— 通過預判溫度變化趨勢,提前 0.5 秒調整壓縮機功率,將溫變速率提升至 15℃/ 分鐘。
跨界協作:高校實驗室里的破局之道
當遇到溫度場分布不均的技術壁壘時,團隊主動聯系華南理工大學熱工研究所。張教授帶領博士生團隊介入研究,通過計算機模擬發現:光模塊引腳的金屬導熱特性會導致局部溫度異常。
"教授建議我們在測試腔體內加裝微型熱流傳感器,實時修正溫度補償值。" 電氣工程師王工說。經過三方八次視頻會議,最終確定在試驗箱內壁植入 24 個紅外測溫點,配合 AI 算法動態調整送風角度,使溫度均勻性控制在 ±0.8℃以內。
行業回響:測試效率提升 40% 的實證
經過三個月的可靠性驗證,新研發的 HT-800 系列快速溫變試驗箱已通過第三方檢測。某光模塊企業試用后反饋:新產品測試周期從 5 天縮短至 3 天,不良品識別率提升 27%。
皓天總經理表示:"這項突破源于團隊對技術細節的較真,更得益于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力量。" 目前該技術將推動光模塊行業的測試標準升級。


